close

LBJKOBEMJ STAT   

在職業團隊運動的領域,"數據"是很重要的一環,球迷的爭論、球評的評論、文章的撰寫,往往都是有大片的數據在背後作基礎。前幾天有三位大聯盟的巨投被選入美國棒球名人堂,在看他們的成就時,一定免不了看生涯勝場數、三振數、防禦率等等,另外本季NBA一個大消息就是Kobe總得分超過MJ,這些都是數據。

數據可以很粗略分成兩類 - 平均數據和累積數據,那以球員整個生涯的歷史地位來看的話,往往累計數據比平均數據來得重要,比如說本季除了Kobe外,也常看到Nowitzki生涯總得分、Duncan生涯總籃板數等不斷的在NBA歷史排行榜上向前邁進的消息,但我們很難看到說某人的生涯平均得分超過了誰,另外像是我們會對Curry生涯三分球總數是否可以超越R.Allen、這幾季常拿得分王的KD生涯總得分是否可以超越天鉤這種事情抱有期待,但基本上從來不會去管說Curry生涯三分球命中率是否比Allen高、KD的生涯平均得分是否比天鉤高。我是認為會這樣是因為平均數據是有盲點的關係,一個只打八季、生涯平均25分和一個打十五季、生涯平均20分的球員,很難說兩人在得分上的成就高低,但是如果生涯總得分一萬五比兩萬五,整個指標就不同了。尤其平均如果只看短期,是有可能因為突然爆發而變得很好看(就是所謂一季行情),但是能在累積的排行榜上不斷前進,巔峰期要夠長、打得要夠久,那能在聯盟打得很久,本身就是件了不起的事情。

CurryAllen   

2011年小牛封王後,看到一篇文章(美國某大學的研究),說"小牛是該季全聯盟,隊友之間肢體接觸最頻繁的球隊"(肢體接觸的是擊掌、撞胸、摸頭等慶賀動作),作者用這論點導出"可見隊友間常以肢體語言互相慶賀,對勝利有幫助"。我覺得這很狗屁,當然球隊如果氣氛好,對贏球有幫助這個我是相信的,問題是,隊友之間何時會互相慶賀?當然是領先時或贏球時嘛,如果隨時都落後十幾分,誰跟你擊掌撞胸?所以事實應該是因為小牛一直贏球(或說常處於領先的狀態),所以隊友間常有慶賀的動作,該篇論文根本是倒果為因。狗屁歸狗屁,從那時起我就在想,累積數據的背後是不是有些變因是平常不會注意到的?如果沒有這些變因、或是這些變因提早出現,累積數據的排名會否來個大洗牌?構思三年、下筆一瞬間,今天總算要寫這篇文章了,希望各位還喜歡。

MavsCheer   

變因一:場次

例行賽場次方面,各位都知道一季是82場,這個數字是從1967-68球季第一次使用並沿用至今,聽起來是很久很久以前,不過那已經是NBA第22年了,之前的21年場次都少於82場,從61-62球季才開始到80場以上,更之前都在60~79中間跑,這跟整個聯盟發展未定型、經費不足等都有關係,畢竟那是個可能每季都有新球隊加入也有舊球隊倒閉的時代,像是47-48球季更是只打了48場。早期的幾位數據怪獸,也就是鄉民口中的"上古神獸",他們的累積數據也算是場次不夠多底下的犧牲者,就以神獸中的神獸Wilt Chamberlain來說,他是59-60球季進聯盟的,生涯第一年就是平均37.6分27籃板,但該季例行賽只有75場,所以用82場算的話,他就少拿了263分189籃板。通算下來,Chamberlain生涯中"被迫少打"21場比賽(而且是他數據最恐怖的幾年),在這邊給各位一個想像空間,Chamberlain生涯平均得分30.07,次於MJ的30.12屈居史上第二,此外他的生涯總得分也只比MJ少873分,如果多打那21場,排名有沒有可能改變呢?其他受到場次影響的早期巨星,還有綠衫王朝中鋒Bill Russell、全能後衛Oscar Robertson、NBA商標Jerry West等人。

說太古早的可能比較沒有共鳴,說比較近代的,雖然現在都固定是82場例行賽,但偶爾會出現例外,而且是大家很不想看到的例外,就是封館導致的縮水球季。NBA在1998-99球季封館使例行賽變成50場、2011-12球季又封一次使例行賽剩66場,合計就少了48場比賽,幾位現在每天都在締造里程碑的球員如Kobe、KG、Duncan、Nowitzki都是兩次封館都遇到的苦主,各位有興趣的話也可以拿起計算機,煞有其事的算一下他們少了幾分幾籃板,蠻有趣的。

wilt chamberlain   

另外,塑造真英雄的場合的季後賽,像是今天這樣一區取8隊、如果打到最後要打四輪、每輪至少打四場的賽制也是隨著NBA的球隊增減才發展出來的。最古早的1946-47球季,季後賽採的是當時NHL的賽制,東區和西區例行賽冠軍先對打7戰4勝,贏的進總冠軍賽,然後東西區第二種子、東西區第三種子對打三戰二勝,勝出者再對打一次三戰二勝,贏的才晉級總冠軍賽(雖然說戰績沒拿第一者要打兩輪,但其實最多也才六場,還比戰績第一的可能要打七場要少,而且這賽制強迫可能是聯盟戰績前二的球隊第一輪要先淘汰掉一支,實在是蠻奇怪的)。

賽制的不同就會影響到場次的增減(比如說歷史上還有過種子的賽制,強隊會直接跳過一輪,這樣就至少少打三、四場了),現在的季後賽賽制,是2002年開始啟用,較資深的球迷應該會記得第一輪本來不是現在的七戰四勝,而是五戰三勝制,也就是說新賽制強迫球隊至少要多打一場,五戰三勝制的第一輪,是從1984年啟用,到2001年為止,這中間君臨天下的球員叫作MJ。MJ生涯打了13次的第一輪,如果是現在的賽制,他就可以多打13場,MJ的生涯季後賽平均得分高達33.4,而且像是單場63分這種紀錄也是第一輪所創,若多打13場,MJ的季後賽紀錄是不是會更恐怖呢?

MJ 63pts   

變因二:年齡

NBA中的數據與紀錄百百款,我覺得最沒意思的是"最年輕達成累積XXXX分"這類的,因為這並不能彰顯球員的厲害,只是在在顯示年齡限制對於創造紀錄的限制有多麼顯著。最早期NBA對於年齡的限制是"高中畢業後滿四年"(不是大學畢業喔)所以Chamberlain才會在堪薩斯大學待三年後又去哈林籃球隊待一年才加入聯盟,這規定直到1971年明星球員Spencer Haywood與西雅圖超音速合力用反壟斷法(anti-trust)狀告聯盟,一路打到最高法院去以7:2的票數勝出,NBA才取消年齡限制,若對這樁官司有興趣,請查Haywood v. National Basketball Association,401.U.S. 1204(1971)。各位可以想像一下,假設沒有這規定,Chamberlain或許會早幾年降臨NBA,或是假設這規定沒被改掉,從MJ到Kobe到LBJ,可都要晚好幾年才能打NBA,這對數據累積方面的影響是何其巨大。

Spencer Haywood   

回到前面,為什麼我覺得"最年輕達成累積XXXX分"這種紀錄沒意思呢?因為我一直覺得,要能破的紀錄才有意義,比如說Chamberlain單場100分,確實非常難突破,但至少客觀上它是可以破的,但是最年輕的里程碑,在2005年勞資協議,確定2006年開始施行19歲條款後,基本上就被打入不能破的死路了。所謂19歲條款,就是待選球員必須滿19歲且高中畢業滿1年,這條款的出現代表高中跳級生的絕跡,以前最年輕紀錄都是Kobe在創,後來一一被LBJ打破,但即使將來出現個比LBJ還厲害的天才球員,他也將硬生生老一年近NBA,還沒打就先老365天了,最年輕紀錄是要怎麼破?所以我覺得要彰顯球員厲害的,不是最年輕,而是最快(XX場就達到10000分這類),當然我不是說LBJ不厲害,只是我個人在看紀錄的觀感罷了。

LBJMELO   

變因三:統計項目

隨著籃球與NBA的發展,官方認可的數據項目是越來越多,但是在這些項目被承認以前,如果正好有在該方面傑出表現的球員,就只能因為不被承認、計算而含淚吞下去。比如五大數據中的抄截、阻攻,是從1973-74球季才開始統計的,那時神獸級別的中鋒Chamberlain和Russell都已經退休,加上年代久遠沒有影像可追溯,也讓他們的阻攻數據永遠只能停留在幻想的階段。另外像是天鉤Kareem Abdul-Jabbar,生涯阻攻總數是3189,退休時是史上第一,所以後來非洲天王Olajuwon超過他時,該場比賽中場休息時,天鉤還出來跟他致意,好像還送了幅天鉤的畫像(我也不懂送Olajuwon天鉤的畫像要幹麻),但是去看生涯紀錄,69-70球季就加入聯盟的天鉤,前4季因為還沒被列入計算的關係,阻攻數據是空的,就有統計的幾年,天鉤是平均每場2.57次阻攻,而他有足足321場比賽沒被統計到阻攻數據,提醒一下,那是天生條件嚇死人的天鉤22歲到25歲的時期,我相信有統計的話,生涯阻攻多個1000次(等於平均每場3.12次)應該是小菜一碟,而史上阻攻王Olajuwon總阻攻數也才多天鉤641次而已。

JabbarBlock   

還有一個現在很重視的數據是很晚才被加入統計,就是三分球,直到1979-80球季才被列入統計。當然史上著名三分射手如R.Miller、RayGun等人都是整個生涯有三分球統計的時代,似乎不受影響,不過由於三分線採用的晚,整個戰術會開始圍繞三分線甚至以三分球當攻擊主力,也就最近十五年左右的事情而已,更之前的球隊是不太投三分的,有名的神準如L.Bird,生涯平均每場三分球也才出手1.9次、命中0.7顆,今天不要說後衛,很多前鋒都不只這數字,假設NBA又早20年發明出三分線這種東西,相信整個NBA的歷史和很多球星的打法都會就此改變。說到三分線,也順便提一下,三分球是當年跟NBA打對台的ABA發明的,ABA早期也吸收了很多巨星,如Dr.J、冰人Gervin,這些球星在ABA垮台後才進入NBA,而他們的數據是沒帶過來的(有的網站會作"通算",但基本上在排行榜方面是沒人這樣看)這也是在累積數據上蠻可惜的一件事情。

Bird 3pts   

變因四:獎項

以前有個大聯盟的腦筋急轉彎,是問說"哪個偉大投手沒拿過賽揚獎?"答案就是賽揚(Cy Young),因為這獎是他1955年過世後,為了彰顯他的貢獻,開始拿來頒給年度最佳投手的,所以Cy Young本人當然沒拿過。這雖然有點類似笑話,但同時也告訴我們,生涯獎項累積的多寡,也取決於獎項的設立。

就以今天的年度獎項來說,防守最佳隊伍雖然1969年就開始了,但年度最佳防守球員直到1984年才設立;最佳第六人也是1984年;最佳進步獎1986年,所以在這之前不管你是防守多好、多棒的板凳、多突飛猛進,都不可能拿到這些榮耀。更好的例子是,總冠軍賽MVP是從1969年開始頒發,而Russell是1969年退休,雖然該球季綠衫軍也打敗了湖人封王,但是MVP最後是給了湖人的Jerry West(目前唯一一次頒給敗隊),所以Russell生涯拿下11次冠軍,後來總冠軍賽MVP也被改名為Bill Russell總冠軍賽MVP,但Russell本人是一次都沒拿過。

另外也不知道是何時開始的(應該是最近十年內),單月最佳球員/教練/新秀和單週最佳球員都分成東西區各一了,在之前是東西區合併選一位,像現在這樣整個競爭的激烈度就少很多。1998年Duncan拿下年度最佳新秀,這個當然沒問題,大家覺得有問題的是TD居然不是全票當選,好像跑了一票去籃網的VanHorn那邊,媒體還煞有其事的去查是誰投的票,回想起來,如果當時就採東西區分開的話,VanHorn應該也會拿好幾個東區單月最佳新秀吧(該季是全部單月最佳新秀都由TD拿下),這樣的話拿個幾票就不是那麼奇怪了。

bill russell FMVP   

後記:

之前寫過一篇文,寫未成真的巨頭組合,放在Ptt結果被呸說"如果文",仔細想來,這篇應該更加如果文吧。當然各位可以不太浪漫的說"反正現實上當時賽制就是那樣",也可以很認真的說"多出那幾場又怎樣,說不定受傷缺賽",這些我都無法反駁,不過本來就是先抱有幻想才會有期待不是嗎?話說現任NBA總裁,也提出要把選秀年齡拉高到20歲(而且立場頗堅定)還有可能減少比賽時間、場次的計劃,如果成真了,歡迎各位想起這篇文章。不管你是覺得有收穫或是覺得浪費生命,都謝謝一路看到這邊的你,謝謝掰掰,噗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afiaH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9) 人氣()